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卫生部关于印发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22:02:37  浏览:96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印发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卫规财发〔2013〕18号



部预算管理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根据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49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部预算管理单位实际情况,经商财政部同意,我部研究制定了《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 生 部

2013年3月15日



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495号)等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各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四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五条 财政部、卫生部按照规定权限对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各单位根据卫生部授权,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审批,并报卫生部备案。

第六条 财政部、卫生部对各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各单位上报的国有资产处置备案文件,是财政部、卫生部安排各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单位应当依据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各单位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再予以处置。



第二章 处置范围和基本程序

第八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包括: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按照资产性质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

第九条 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十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拟无偿调拨(划转)至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须经卫生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各单位房屋建筑物、土地的处置,一次性处置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须报卫生部审批;一次性处置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的,须经卫生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一条 各单位除第十条以外的其他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由卫生部按照单位预算级次、单位类型、处置资产价值授予各单位规定额度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具体为:

(一)部预算管理医院。各医院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由各医院按照单位内部程序审批。各医院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的国有资产,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医学科学院所属医院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5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报医学科学院审批;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经医学科学院审核后,报卫生部审批;其他部预算管理医院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报卫生部审批。

(二)医学科学院、疾控中心及所属单位。

医学科学院本级和疾控中心本级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由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审批;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800万元以下的国有资产,报卫生部审批。

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所属单位(不含医学科学院所属医院)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由各单位审批;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5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分别报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审批;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800万元以下的国有资产,须分别经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审核后,报卫生部审批。

(三)其他预算管理单位。各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按照单位内部程序审批。各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产,报卫生部审批。

(四)各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的国有资产,须经卫生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按照管理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审核流程和审批权限,严格审批、申报国有资产处置事项。

第十三条 各单位授权审批事项,应当在审批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报告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备案表》(一式一份,见附件1)报卫生部。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所属单位授权审批事项,分别由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审查汇总后,报卫生部。

卫生部对收到的各单位资产处置备案情况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将于15个工作日内予以退回,并责成有关单位纠正。有关单位要及时将改正情况书面回复卫生部或重新报送处置备案材料。对于符合规定的,卫生部统一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四条 各单位上报卫生部或财政部审批的国有资产处置事项,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申报。各单位处置国有资产,须按照统一格式和要求填写《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一式三份,见附件2),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单位总会计师、单位负责人分别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附相关证明材料,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正式文件(一式两份)报卫生部。

土地的处置,须事先按照国家土地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报经所在地土地使用权归口管理部门审批同意。

(二)卫生部审批或审核。卫生部对各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核。对符合规定的予以批复或报财政部审批,并根据财政部意见批复各单位;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申报单位。对于金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国有资产处置,卫生部可组织进行实地核查。

(三)评估备案与核准。各单位在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等过程中应当依据卫生部的批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处置资产进行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按照规定权限实行分级管理。部二级预算管理单位的资产评估结果经卫生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备案;部三级预算管理单位的资产评估结果经主管二级单位审核后,报卫生部备案。

(四)公开处置。各单位在公开处置国有资产前,应当取得相应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处置国有资产时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和竞争的原则,公开发布处置信息,依法选聘中介机构,公平确定处置价格,确保国有资产处置效益最大化。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及时将授权审批的国有资产处置文件和收到的卫生部批复的国有资产处置文件报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备案。



第三章 无偿调拨(划转)和捐赠

第十六条 无偿调拨(划转)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十七条 无偿调拨(划转)的资产包括:

(一)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二)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的资产;

(三)隶属关系改变,上划、下划的资产;

(四)其他需调拨(划转)的资产。

第十八条 无偿调拨(划转)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部预算管理单位之间、部预算管理单位与卫生部之间的国有资产调拨(划转),按照第十一条规定的权限审批。

(二)无偿调拨(划转)至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以外的其他中央级单位的,各单位与接收方协商一致,附意向性协议和接收方主管部门同意接收的有关文件,经卫生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单位的,各单位应当附接收方同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接收的相关文件,经卫生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等卫生应急处置情况下的无偿调拨(划转),可先行调拨,事后再按照以上程序及时补办手续。

第十九条 各单位申请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无偿调拨(划转)申请文件,阐述无偿调拨(划转)事由、拟调拨(划转)资产基本情况,包括资产构成、来源、数量、价值、使用状况等;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单位同意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的集体决议、会议纪要等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资产购置发票或收据、入库单、记账凭证、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资产的,须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复印件;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等卫生应急处置情况下的无偿调拨(划转),除提交(一)、(二)和(四)材料外,还须提交所在地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与应急处置的调令或动员令。无法获得接收方同级卫生和财政部门同意接收资产文件的,还应当提供资产接收单位出具的接收证明等相关材料。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条 对外捐赠是指各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的行为,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申请国有资产对外捐赠,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对外捐赠申请文件,阐述捐赠事由、途径、方式,拟捐赠资产基本情况,包括资产构成、来源、数量、价值、使用状况、交接程序等;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单位同意捐赠的集体决议、会议纪要等有关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应当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

(五)拟捐赠资产的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资产购置发票或收据、入库单、记账凭证、工程决算副本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不得将用于本单位事业发展的主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财政拨款、受托代管资产、变质残损和距强制报废期少于6个月的资产用于对外捐赠。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事项,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或者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对无法获得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的,应当依据受赠方所在地城镇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组织出具的证明确认。



第四章 出售、出让、转让和置换

第二十四条 出售、出让和转让是指变更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权、使用权并取得相应收益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和转让,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协议方式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并严格控制采用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之外的直接协议方式。

采用直接协议等交易方式,须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策通过,并在申请文件中说明原因。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和转让,应当以经财政部、卫生部备案的资产评估报告所确认的评估价值作为市场竞价的参考依据,意向交易价格不足评估结果90%的,应当按照规定权限报财政部或卫生部重新确认后交易。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申请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售、出让和转让申请文件;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单位同意出售、出让和转让资产的集体决议、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资产购置发票或收据、入库单、记账凭证、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使用权证、股权证、成果证书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方案,包括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等;

(六)资产出售、出让和转让合同草案,属于股权转让的,还应当提交股权转让可行性报告;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 置换是指各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同其他单位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不超过资产价值10%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各单位与设备、材料的供应商或生产厂家开展的以旧换新行为不作为置换处理。

第二十九条 各单位申请国有资产置换,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置换申请文件,阐述置换事由、交易方式,拟置换资产基本情况,包括资产构成、来源、数量、价值、使用状况等;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单位同意资产置换的集体决议、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资产购置发票或收据、入库单、记账凭证、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对方单位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等说明;

(六)双方草签的置换协议;

(七)对方单位的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八)单位近期财务报告;

(九)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章 报废、报损和核销

第三十条 报废是指按照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有明确或强制报废标准,或有规定使用年限的资产,在达到报废或更新时点进行处置时,应当通过拍卖或市场竞价等方式公开处置,可不再进行鉴定评估。

第三十二条 凡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车辆等资产,确实无法继续使用的,应当尽快办理报废手续;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并加强管理。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提前报废国有资产。对提前报废的资产要实施责任追究,对存在违规操作、造成资产重大损失的事项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资产可以提前报废:

(一)设备有故障,无法修复或维修费用高于重置价格的资产;

(二)设备无故障,不足更新年限,但支持运转的关键耗材在市场上无法购买到,经专业技术人员检测无法正常使用的资产;

(三)当地政府部门明令禁止使用的不达标资产。

第三十四条 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三十五条 各单位申请国有资产报废、报损,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报废、报损申请文件,阐述报废、报损事由,拟处置资产基本情况,包括资产构成、来源、数量、价值等;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提前报废、报损资产须提供单位集体决议、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报废、报损资产的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资产购置发票或收据、入库单、记账凭证、工程决算副本、报废、报损资产明细单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六)因房屋拆迁、拆除等原因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应当对拆除行为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经卫生部批复的单位总体发展建设规划;

(七)提前报废、报损资产,须由不少于5名单位外部专业技术人员出具资产状况鉴定意见;

(八)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抵押)发生损失申请损失处置的,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处置申请文件;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

(四)单位持有被投资单位的债权或股权凭证、资产担保(抵押)文件;

(五)单位对外投资和担保(抵押)资产形成呆坏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

(六)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交相关法律文书;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十七条 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单位按照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对确认形成损失的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进行核销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各单位申请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申请文件;

(二)《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单位同意核销的集体决议、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债务人已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关闭,用债务人清算财产清偿后,仍不能弥补损失的,提供宣告破产的民事裁定书以及财产清算报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

(五)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的,提供其财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法律文件;

(六)涉及诉讼的,提供判决裁定申报单位败诉的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或裁定书,或虽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法律文件;

(七)单位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大事故抢救发生的无正常途径补偿的费用损失,须提供当地政府或卫生、公安、交通等部门的证明。医院因抢救无支付能力的病人及公安部门送来的刑事案件重伤人员发生的费用损失,须提供当地政府或民政、公安部门的证明。

第三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损失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建立健全对外投资和货币性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单位应当成立由单位内部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资产核销工作小组,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发生的对外投资损失、货币性资产损失事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明确相关责任。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必须经过单位领导集体研究提出意见。

不符合资产核销范围、核销材料不全、未经资产核销工作小组审核和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同意的损失事项一律不得核销。



第六章 处置收入和支出管理

第四十条 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等。

第四十一条 各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按照《财政部关于将中央单位土地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综〔2006〕63号)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等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的有关规定,在扣除奖励资金后上缴中央国库。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 各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利用现金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属于单位收回对外投资,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二)利用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照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 收入形式为现金的,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投资收益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 收入形式为现金和其他资产的,现金部分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利用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混合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照本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分别处理。

第四十三条 各单位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应当上缴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1〕24号)的有关规定,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按照以下方式上缴:

1. 二级预算单位。医学科学院本级、疾控中心本级在取得资产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分别全额直接缴入本单位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其他二级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卫生部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2. 三级预算单位。医学科学院和疾控中心所属三级预算单位在取得处置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分别全额直接缴入上级主管二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第四十四条 各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各单位因事业发展产生的资产配置需求,须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填列,由财政部根据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及中央财力情况统筹安排。



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各单位资产处置情况应当作为财务公开的内容主动接受单位全体职工的监督。

各单位应当建立国有资产处置事后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卫生部对各单位在授权范围以内审批的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并以适当形式通报检查结果。

第四十七条 各单位要认真接受财政部、卫生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如实报告资产管理工作;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认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卫生部。

第四十八条 各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审批,擅自对资产进行处置;

(二)对授权范围以外的国有资产越权处置;

(三)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处置材料予以审批;

(四)违反公开、公正原则,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

(五)弄虚作假申报和处置国有资产;

(六)截留资产处置收入;

(七)擅自拆卸待处置资产主要零部件;

(八)资产处置备案被退回后不及时纠正;

(九)其他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四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单位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卫生部对重大资产处置违规问题将依法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五十条 对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处置国有资产的,应当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涉及国有资产处置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制订本单位及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细则,并报卫生部备案。

第五十三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五十四条 各单位所办全资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资产处置,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附件:1.卫生部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备案表和申请表.xls
http://www.moh.gov.cn/mohghcws/s10742/201303/bbd4f7a155a14cb684970dde314b2e53/files/cd06fef5a0c3475b8f2387b722db248e.xls

2.填表说明.doc
http://www.moh.gov.cn/mohghcws/s10742/201303/bbd4f7a155a14cb684970dde314b2e53/files/57cf772b43604f4f995f9ca69bcf3064.doc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附英文)

国家外汇管理局


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附英文)

1987年8月2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一条 为了准确、及时、全面地集中全国的外债信息,有效地控制对外借款规模,提高利用国外资金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对外债实行登记管理制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建立和健全全国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对外公布外债数字。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以下统称借款单位)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
(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外国政府贷款;
(三)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
(四)买方信贷;
(五)外国企业贷款;
(六)发行外币债券;
(七)国际金融租赁;
(八)延期付款;
(九)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
(十)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借款单位向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借入的外汇资金视同外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向外借入的外汇资金不视为外债。
第四条 外债登记分为逐笔登记和定期登记。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和签发《外债登记证》。
第五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对外借款,借款单位应当在正式签订借款合同后15天内,持借款合同副本向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并领取逐笔登记的《外债登记证》。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中国银行或者经批准的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对外借款,借款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领取定期登记的《外债登记证》。上述登记,不包括转贷款。
除上述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借款单位应当在正式签订借款合同后15天内,持对外借款批件和借款合同副本向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并领取逐笔登记的《外债登记证》。
第六条 借款单位调入国外借款时,凭《外债登记证》在中国银行或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其他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开立外债专用现汇帐户。经批准将借款存放境外的借款单位以及其他非调入形式的外债的借款单位,凭《外债登记证》在银行开立还本付息外债专用现汇帐户。
对于未按规定领取《外债登记证》的借款单位,银行不得为其开立外债专用现汇帐户或者还本付息外债专用现汇帐户,其本息不准汇出境外。
第七条 实行逐笔登记的借款单位还本付息时,开户银行应当凭借款单位提供的外汇管理局的核准证件和《外债登记证》,通过外债专用现汇帐户或者还本付息外债专用现汇帐户办理收付。借款单位应当按照银行的收付凭证,将收付款项记入《外债变动反馈表》并将该表的副本报送签发《外债登记证》的外汇管理局。
实行定期登记的借款单位,应当按月向发证的外汇管理局报送其外债的签约、提款、使用和还本付息等情况。
经批准将借款存放境外的借款单位,应当定期向原批准的外汇管理局报送其存款的变动情况。
第八条 借款单位全部偿清《外债登记证》所载明的外债后,银行应即注销其外债专用现汇帐户或者还本付息外债专用现汇帐户,借款单位应当在15天内向发证的外汇管理局缴销《外债登记证》。
第九条 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可根据情节处以最高不超过所涉及外债金额3%的罚款:
(一)故意不办理或者拖延办理外债登记手续的;
(二)拒绝向外汇管理局报送或者隐瞒、虚报《外债变动反馈表》,或者并无特殊原因屡次迟报的;
(三)伪造、涂改《外债登记证》的;
(四)擅自开立、保留外债专用现汇帐户或者还本付息外债专用现汇帐户的。
当事人对外汇管理局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外汇管理局提出申诉。
第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规定发布时,已借外债尚未清偿完毕的借款单位,应当在本规定发布后30天内向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办理外债登记手续。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for Statistics and Supervision of ExternalDebt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June 17, 1987 Promulgated by th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Exchange Control on August 27, 1987)

Whole Doc.
Article 1
These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to enable up- to-date
information on the country's external debt to be collected exactly and
completely so as to control the size of external borrowing effectively,
raise the efficacy of using foreign funds and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rticle 2
The country pursues the policy of managing external debt by
registration.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Exchange Control (SAEC) is in
charge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statistics on and
supervision over the external debt of the country and publishing figures
on the external debt.
Article 3
External debt herein mentioned refers to all the debts which are
guaranteed by repayment contracts in foreign currency and are borrowed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eign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or other institutions located outsid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State enterprises,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r other institutions (borrowing uni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loans.
B. Foreign government loans.
C. Foreign bank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loans.
D. Buyer's credits.
E. Foreign enterprise loans.
F. Securities issued in foreign currency.
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eases.
H. Deferred payments.
I. Debts repaid directly in foreign cash in compensation trade.
J. External debt in other forms.
Funds borrowed in foreign currency by borrowing units from banks with
foreign capital and Chinese and foreign joint banks which are registered
in China are regarded as external debt.
Funds borrowed in foreign currency from abroad by banks with foreign
capital and Chinese and foreign joint banks which are registered in China
are not regarded as external debt.
Article 4
The registration of external debt is divided into two forms:
case-by-case registration and periodic registration.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shall be formulated,
signed and issued by SAEC.
Article 5
Chinese and foreign joint ventures, Chinese and foreign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capital are required, while
borrowing, to register at and obtain a case-by-cas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from a branch office of SAEC by submitting a
duplicate of the loan agreement to the office within 15 days of the formal
agreement's signature.
In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loans, foreign
government loans, external borrowing by the Bank of China or other
authorized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borrowing units concerned
are required to register at and obtain a periodic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from a branch office of SAEC. Indirect lending is not
included in the registration mentioned above in this paragraph.
Apart from the borrowing units mentioned above in this article, other
borrowing units are required to register at and obtain a case-by-cas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from a branch office of SAEC by
submitting an approval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borrowing and a duplicate
of the loan agreement to the office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formal
agreement is signed.
Article 6
Borrowing units are required, while transferring their external loan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China, to open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s with the Bank of China or other banks authorized by SAEC
(banks) against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Borrowing
units with approval to keep their external loan abroad and others whose
loan does not have to be transferred into China are required to open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to cover repayment and
servicing, presenting their registration for external debt.
Banks are not permitted to open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or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repayment
and servicing and to remit principal and interest abroad for borrowing
units that do not obey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provisions.
Article 7
When borrowing units making a case-by-case registration repay and
service their external debts, banks should, upon presentation of both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and the approval certificate
from concerned offices of SAEC provided by the borrowing units, conduct
receipt and payment operations through the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
for external debt or the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 for external debt
repayment and service. The borrowing units are required to fill in, in
accordance with certificates of receipt and payment from banks, a feedback
form on external debt changes with items of receipt and payment and submit
a duplicate of the form to the office of SAEC which signed and issued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The borrowing units making periodic registration are required to
submit monthly materials concerning signatures, withdrawal usage and
repayment and service of external debts to the SAEC offices which signed
and issued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Borrowing units with approval to keep their loans abroad are required
to submit periodically the materials covering changes in their deposits to
the concerned office of SAEC that signed the approval.
Article 8
Once borrowing units fully clear their external debts as recorded in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banks should cancel the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or the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repayment and service of such borrowing
units. The units, in turn, are required to submit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for cancellation to the local SAEC branch
office within 15 days.
Article 9
The SAEC branch offices are empowered to fine,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any unit that violates these regulations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ways, by an amount not exceeding 3 per cent of the external debt
concerned.
A. Purposely not registering or delaying registration for external
debt.
B. Refusing to submit, concealing, fraudulently submitting or,
without special cause, repeatedly delaying submitting the feedback form on
external debt changes to SAEC.
C. Forging or altering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for external
debt.
D. Opening or keeping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or special foreign cash accounts for external debt repayment and service
without approval.
The body concerned is permitted to lodge an appeal against such an
adjudication with the higher authorities of SAEC.
Article 10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interpreted by SAEC.
Article 11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enter into force on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Borrowing units with unclear external debts are required to, register
at local SAEC branch offices within 30 days of the promulg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商标显著性理论与实践

显著性是指构成商标的文字、图形、数字、颜色或其组合从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特色,即能够起到区别作用的特性。我国《商标法》第九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显著特征,便于识别是商标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在商标审查中被视为一种绝对标准 ,商标缺乏显著性意味着不能获得注册。商标的显著性是商标保护的灵魂,它不仅直接决定商标是否可以注册,而且还决定商标权利范围的大小。

缺乏显著性的情形

显著性的要求其实非常低,但是现实中还是有的商标因为缺乏显著性而被商标局驳回,一般以下情况将被认为缺乏显著性。

1、仅以变通形式,过于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的商标;
2、过于复杂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商标;
3、仅以一个或两个变通字体的字母构成的商标;
4、仅以变通字体的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商标,且指定使用在习惯以数字做型号或货号的商品上;
5、仅用常见的姓氏以普通字体构成的商标,且指定使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与日常服务的;
6、民间约定俗成的表示吉祥的标志,且指定使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或者日常服务的商标;
7、常用于商贸中的语言或者标志构成的商标,以普通形式的本商品的包装,容器或者一般商标的装饰性图形作商标的;
8、由企业或行业的普通名称、简称构成的商标;
9、非独创性的广告用语;
10、民族名称;
11、以常用的礼貌用语及普通的人称称谓作商标的;
12、本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称、仅仅叙述商品的产地、名称、特点、质量、数量等的标记(该规定按我国商标法不作缺乏显著性看待,被独立为不能获得注册的情形)。
13、其他

企业喜欢使用缺乏显著性商标

根据商标法理论,商标与它所指定的商品和服务越是没有联系,便越是具有显著性。商标有广告信息载体作用,厂商都期望尽量利用商标地向消费者传递相关信息。企业选择商标时总是有一些打“擦边球”的标记,希望能够通过商标暗示出商品的一定特点、用途等,不但能起到标识商品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使得消费者印象深刻,增强了商品或服务的吸引力。有些缺乏显著性的商标从厂商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好商标,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使用“个性化”商标,投合人们的喜好,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康师傅的“鲜の每日C”饮料(非注册商标)、美国卡夫食品在中国注册的“?珍”牌果味速溶饮品。

缺乏显著性的商标将面临几个问题:1、不能获得注册。缺乏显著性商标一般不能获得注册,即使获得也可能被撤消,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在葡萄酒类注册了“解百纳”商标,就因“解百纳”为制造葡萄酒的主要原料名称而被撤销注册。2、得不到保护。我国对缺乏显著性的商标不予注册,且未规定全面规范的措施保护缺乏显著性的商标,如果受到侵害,几乎得不到《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很多“个性化”商标被争相仿效,由于不能得到保护,厂家只好忍痛放弃很多有发展前途的“个性化”商标,而将其作为商品名称或广告语。

解决的办法

显著性还可以通过使用取得,不具有显著性的标志经过长期使用后,成为表达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专用标志,获得了第二含义,成为具有显著性和识别性的商标。由于权利人一贯的卓越努力和不懈追求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使消费者在提到该商标的时候,不仅联想到组成该商标的文字、图形的原本意义,而且会联想到该商标所标志的商品或服务。例如,国内享有盛名的“五粮液”商标,曾被认为直接描述了该商品的主要原料,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不应获得注册,但由于“五粮液”商标的巨大声誉,该商标已具有了第二含义,自然也就具备了显著性,当然应获得注册。

我国商标法仅仅对已经使用的以地名注册的商标追认其有效性,并未规定不具有显著性的商标是否能够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但在实务中却有大量成功的案例。“两面针”、“草珊瑚”作为商标在牙膏上使用,因叙述了商品的原料而不具有显著注,但因经过长期使用而获得显著性,最终商标局对它们予以注册;最典型的例子是“商务通”,“商务通”申请商标注册时被驳回,主要理由是“商务通”直接表示了本商品的功能、用途及特点等,缺乏显著性。而在复审中,商标评审委员会却通过了这一注册,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通过注册申请人的大力推广、宣传与使用,使得“商务通”一词与申请人发生了密切相联,产生了显著性,具有标识商品来源的作用,也即这一商标通过使用获得了显著性,可以得到注册。

作者:王律师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
电话:010-51662214,电子信箱:lawyerwy@263.net
法律博客:http://zscqls.blog.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