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10:21:39  浏览:895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株政办发〔2010〕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执行。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开展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湘发〔2009〕26号)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指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村推进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的项目。
  第三条 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县级人民政府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市国土、财政、规划、农办、发展改革、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电业、教育、卫生、民政、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综合整治的要求,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项目选址、规划、建库、立项

  第四条 项目选址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已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或未实施但符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报条件的优先安排。
  (二)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晰,界址清楚。
  (三)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有利于减少农村粗放低效建设用地,节约用地指标,置换用于城镇建设。
  (五)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六)领导重视,项目所在地村民自治组织班子强,村民积极性高,项目所在地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签字同意。
  第五条 项目规划编制:市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协调,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主要内容包括:
  (一)村域国土资源状况。村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村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落实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域内各类用地的总体结构与布局。重点是耕地、基本农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
  (三)村域建设布局。包括农村居民点建设总体布局、风格、规模、次序安排;村域内交通、电力、通讯、饮水、燃气、商贸、文化卫生站点等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安排。
  (四)村域国土综合整治。主要是村域内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平台的山、水、田、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布局与安排;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增减挂钩置换方案等。
  (五)村域产业发展。主要是村域内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布局;村域内其他产业发展安排(如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矿产资源开发等)。
  (六)村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村域内生态用地的布局与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村域环境污染整治和地质灾害治理安排。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六条 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库。项目规划完成后,由市国土资源局提请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审查。审查符合要求的,市国土资源局将其纳入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库。
  第七条 项目立项条件。
  (一)基础条件。项目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
  (二)规划条件。项目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并通过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审查,已纳入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库。
  (三)增减挂钩条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潜力较大,项目实施后集体建设用地减少。
  (四)新增耕地条件。项目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率不得低于3%(扣除用于增减挂钩和农民住房安置占用的耕地)。
  (五)其他条件。符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产业发展要求,体现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内容等。
  第八条 项目立项申报材料。
  (一)县级人民政府立项申请。包括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项目申报文件。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项目规模、投资概算、新增耕地、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估算、产业发展、规模经营、农民意愿等。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摘要书。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
  (四)县级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等项目涉及部门及所在乡镇政府论证意见。
  (五)县级财政部门整合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相关工程配套资金的承诺或社会投资者投资综合整治的具体实施方案。
  (六)产业化经营方案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向书。
  (七)项目涉及地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项目实施的签字表。
  (八)县级人民政府房屋拆建方案、拆建资金预算文件,农户同意按县政府房屋拆建方案进行拆建、调整承包地的签字表。
  (九)相关土地权属调整初步方案(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
  (十)其他有关材料。
  第九条 立项报批。市国土资源部门初审后提交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会审。会审通过后按规定程序进行立项报批。

第三章 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审查

  第十条 项目立项后,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资质的测量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项目区现状进行测绘,测绘比例尺一般不少于1:2000。
  第十一条 项目区测绘工作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依据项目立项批复和有关技术规范编制项目设计和预算。
  第十二条 设计方案形成后,县级人民政府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并召开听证会,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民的意见。
  第十三条 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项目设计预算进行审查(初审)。市各有关部门按资金来源渠道具体负责相应子项目设计预算的审查(初审),或按规定程序进行送审。共同对整个项目设计和预算审查把关。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准备。县级人民政府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预算,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公开招投标方案、工程监理组织形式、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财务、权属、档案管理等制度。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的问题。防止以行政命令方式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应实行公告、工程招投标、项目法人、工程监理等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
  第十七条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工程及标段的项目经理,对出现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负责返修或返工。中低产田改造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要按耕地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对因违反项目设计、施工合同延误农时或造成其它损失的,依法负责赔偿。
  第十八条 工程监理单位要依照项目设计、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合同进行工程监理,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承担监理责任。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管理,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组织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做好工程设施移交工作。

第五章 项目权属管理
 
  第二十条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土地,其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项目土地权属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二十一条 项目立项和设计阶段,应明确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有权属争议且一时无法调处的土地不能纳入项目区范围。需要调整土地权属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征求有关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民意见,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经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相关部门同意后,依法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批准后,应按规定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告。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批准立项后,应冻结土地权属变更,一般不作权属调整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
  第二十三条 项目竣工后,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权属,及时移交土地和有关设施,明确管护责任,落实耕种,进行变更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

第六章 项目资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项目资金在市、县政府的统筹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项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聚合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集中使用,以项目设计和预算为依据,按照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等实际工程量确定。具体按《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资金拨付和使用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不得办理超范围、超预算和虚列的支出。
  第二十六条 项目资金拨付工作应遵循严格管理、实事求是、追踪问效的原则,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有关规定拨付,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专帐,准确反映项目资金使用和会计核算情况。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七条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开始实施到竣工验收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年(续建工程除外)。工程竣工后,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结算审计。
  第二十八条 项目初验。项目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组织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民代表以及农业、水利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项目初验。初验合格的,向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项目工程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工程验收。项目初验合格后,市国土、农业、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按资金来源渠道对相应子项目进行工程验收。市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十条 项目行政验收评估。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国土、规划、农业、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进行项目行政验收评估。申请项目行政验收应当提供申请报告、工程验收报告、土地权属报告、工程监理报告、财务决算报告、项目资金使用审计报告等资料。
  第三十一条 项目验收合格后,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项目验收评估意见。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对挂钩周转指标和新增耕地面积予以确认。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责任目标,并对责任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第三十三条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依法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绩效考核

  第三十四条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县市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对县市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建立综合整治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完成项目规划编制任务、资金整合配套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土地综合整治各子项目同步组织实施情况、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其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五条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好的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奖励。
  第三十六条项目未能按期按质完成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整改期内不再安排新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适度核减下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计算30日后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 卫生部等


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科发生〔2008〕165号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切实加快民生科技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科技部、卫生部、中宣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14个部门决定联合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并制定了《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
现将《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和积极推进。
附件: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

                 科学技术部     卫 生 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教 育 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二OO八年四月八日


附件: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有关医药健康科技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科技部、卫生部、中宣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
一、指导思想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是一项以人民健康为目标,以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手段,科技人员、医务人员、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科技活动。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以科技计划为依托,以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推广应用为重点,加速健康科技工作重心前移、重点下移,大幅度提高人民健康科技素质,促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宗旨是:科学生活、健康快乐。紧紧围绕人民健康对科技的需求,集成、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应用的科技要素,为人民健康服务。大力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动亿万民众学习健康科学知识,掌握健康科技技能,建立科学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学健康知识、用健康技术、促健康快乐”的良好氛围。
通过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加速推动我国医药健康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工作重心前移。从注重疾病诊、治向防、诊、治技术全面发展方向的转变;二是工作重点下移。从注重面向大城市大医院的科学研究向包括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内的全社会医疗卫生方向的转变;三是从注重人体自身疾病与健康的研究向环境、社会、心理与人体综合交互作用的研究方向的转变;四是加速医药健康科技研究工作从跟踪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二、行动目标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幅度提高医药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健康科技推广与应用的力度,提高公众健康科技素质。加速我国成为医药科技强国、医药产业大国,促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紧紧围绕我国医药健康领域的重大问题,调动全国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力量,加强医药健康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显著提升我国医药健康领域科技的整体水平,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切实提高公众健康科技素质,形成多部门、全社会共同推进医药健康科技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医药健康科技知识的局面,科技惠民、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动10个具体行动,主要目标是:研发100~150项疾病诊断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300~500项先进、实用的技术与产品,力争使3亿左右人口受益,全民健康科技知识与应用能力明显提高。10个具体行动的主要目标是:  
——开展“疾病防治科技行动”,研发100~150项疾病诊断技术和产品,研究并推广50~80项疗效确切的疾病治疗方案。
——开展“药品安全科技行动”,初步建立从实验室到病人的全过程药品安全技术体系,促进全民药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开展“食品安全科技行动”,初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促进全民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科技行动”,建立健全20~30个综合性科技示范基地,为约100万人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信息档案和健康指导方案。
——开展“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推广普及300~500项先进、实用技术,受益人数达到3亿人左右。
——开展“人口安全科技行动”,研究并推广30~40种优生、优育、节育等关键技术。
——开展“新药创制,大药改进科技行动”,研发30~50个新药,对20~30个市场份额大的药物进行技术改进,构筑50个左右的药物研发平台。
——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科技行动”,筛选10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出10种以上重大疑难杂症的综合治疗方案;建立15~20个中药药材种植基地和产业基地;研制2~3个Ⅰ类中药新药。
——开展“医疗器械国产化科技行动”,创制10~1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进入国内外市场,培育10个以上可持续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开展“全民健身科技行动”,研究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方案,并在示范区逐步推广应用,为全民健身提供科技支撑。
三、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人民对健康科技的需求,结合“十一五”医药健康领域科技工作已有部署,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各地方的实际,分工合作,联合推进,重点实施疾病防治等十大科技行动。
(一)疾病防治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研发推广一批疾病防、诊、治的关键技术,提出一批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大幅度提高疾病的防、诊、治科技水平。具体目标为:
——研发100~150项疾病诊断技术和产品;
——研究推广50~80项疗效确切的疾病治疗方案;
——切实提高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等疾病的诊断水平和防治能力。
2、行动内容
1)重大疾病防、诊、治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
重点开展心脑肺血管、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检测、诊断、预防、综合控制、综合治疗及诊治技术规范化研究。为实现每年平均降低心脑肺血管疾病死亡率2%提供技术支撑;解决10余项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临床关键技术问题,降低我国心脑肺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制定10余项为权威性专业学会认可、采纳或推广的心脑肺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方案,获得10~15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力争制定肝癌、胃癌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2~3项,为相应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提供技术支撑;提出切实可行的子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鼻咽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5~6项,获得肺癌、胰腺癌早期发现的新技术方法2~3项,早期癌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及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4~5项,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开发糖尿病的诊治新技术,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建立起可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转移实施的Ⅱ型糖尿病发病控制方案与措施模式,使被干预人群中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50%以上,发病率下降15%;建立可实施的Ⅱ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临床干预控制管理方案与效果评价标准,使被干预对象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下降,医药费用减少10%。
2)重大和突发传染病防、诊、治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
深入研究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流行规律、防控技术和诊治技术,建立并完善突发传染病的预警预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技术系统,建立适宜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法和处理程序,研发针对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产品,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及操作技术规范和检查监测技术标准,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研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公众心理干预,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科技行动,为有效降低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我国防治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提供科技支撑。为实现艾滋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提供关键技术;为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提供关键技术;疫苗、诊断试剂、治疗药物研发水平上新台阶,传染病预防、诊断能力大幅提高,建立较完善的预警预报体系,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老年疾病防、诊、治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
重点开展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研究,骨质疏松症的综合干预研究,保障老年人视力、听力功能的临床研究,以及前列腺增生症及其合并症合理化治疗方案研究。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的不同干预方案与实施措施,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下降1~5%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听觉退行性疾病综合诊断方法、规范化防治方案和疗效评价系统,为老年性耳聋的早期检出率提高5~10%提供技术支撑,为治疗后听力功能改善率提高5~10%提供先进适用技术,提早对老年人常见相关疾病的早期认识;干预、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老年疾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规范老年疾病诊疗程序,保存老年人重大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4)职业病、地方病防、诊、治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
在职业病方面重点开展急性职业中毒救治关键技术研究,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工人健康损害的生物监测和预防控制技术研究,放射诊疗中职业危害控制关键技术与风险评价研究,慢性累积性职业伤害的工效学控制技术研究等。在地方病方面重点开展我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控技术研究,适宜我国不同地区的防治碘缺乏病技术方案研究,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饮茶型氟中毒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等。通过上述研究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降低职业病、地方病发生,保障职业人群健康,保护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等提供科技支撑。
5)常见病、多发病防、诊、治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
重点开展骨关节炎、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诊、治新技术研究,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提出我国骨关节炎临床阶梯治疗的优化规范治疗模式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为部分常见病发病率下降10~20%,控制率达15%,病死率下降3~5%,治愈率提高到40%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常见疾病规范化的诊疗策略,形成10~1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规范并应用于临床,提高常见病整体临床诊治水平。
6)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疾患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我国高发的重大精神疾病、行为障碍以及抑郁、焦虑、心理创伤、职业心理压力等心理疾患,开展各种常见心理问题的评估、筛查、预警和干预研究,提高精神疾患早期识别技术水平,防治心理疾患,促进社会和谐。
7)环境与健康研究
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环境与健康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环境危险因素干预研究,攻克一批环境污染物监测、预警、处置关键技术,控制有害环境因素及其健康影响,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公众健康。
(二)药品安全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建立从实验室到病人的全过程药品安全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药品安全水平。具体目标为:
——建立常见重要药品安全标准和毒性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解决当前药品安全的一些重大与急迫的技术“瓶颈”问题;
——研究我国GCP及GMP修订的可行性;
——大幅度提高药品安全科技水平,推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等全过程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全民安全用药水平的提高。
2、行动内容
1)药品安全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
打造行之有效的药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常见重要药品安全标准研究和毒性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提高的研究,并进行推广和应用。
2)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研究与应用
开展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研究与应用,大幅度提高我国药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水平与国际信誉度,包括常用西药(抗生素)与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的毒性研究,中药及生物技术药安全性评价新模型、新方法研究,以及GLP技术规范研究。
3)事关药品安全的药物临床研究与应用
研究提出我国GCP修订的技术草案供政府决策参考,加强药物临床试验关键技术研究,为GCP规范和技术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供科技支撑。
4)药品生产规范研究与应用
研究GMP修订的可行性和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GMP监管检查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我国药品生产规范的升级,为GMP规范和技术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供科技支撑。
5)药品安全监测研究与应用
进一步健全药品上市后监管的科技体系,为建立国家药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针对药品非标准添加、非法添加物及中药中有害物质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
6)药品安全使用的临床方案研究与应用
重点开展临床药理学研究,切实降低临床使用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开展重要与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抢救与治疗手段研究和应用工作。
7)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与应用
开展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和基于安全性的工艺优化研究,以及致敏原及有害物质筛选、限量标准、检测方法及脱除方法研究。
(三)食品安全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提高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技术水平,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具体目标为:
——解决食品安全的一些重大与急迫的技术“瓶颈”问题;
——建立食品安全监控预警及全程控制技术体系;
——加强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科技知识;
——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
2、行动内容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评估、化学污染物(含生物毒素)评估、新资源及新工艺食品风险评估等5类危害的风险评估技术;开展我国重要食品微生物、农药、重金属、添加剂等安全标准基础数据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与技术措施;开展食源性微生物基因分型识别、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溯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食品非标准添加、非法添加物及有害物质残留等相关检测技术、试剂及重要标准物质研究与应用。
2)食品安全监控预警及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开展食物中毒诊断与处理技术、食品溯源与危害物溯源技术、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技术研究,建立国家食品安全溯源及预警监控网络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数据库、信息共享技术及其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开展上述技术的综合应用。
3)食品安全科技知识推广与普及
普及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科技知识,提高公众对食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科学认识,提高安全意识;系统集成实用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测技术,向百姓推荐介绍,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自我判断能力。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研发并推广一批适宜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器具,构建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蓝卡工程),建设乡镇、社区科技综合示范卫生服务机构,大幅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科技水平。具体目标为:
——研发推广20~30项适宜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仪器、设备、器械、试剂;
——构建和应用适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蓝卡工程),为约100万人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信息档案和健康指导方案;
——完善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培训一批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完善与健全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技服务网络;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20~30个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健康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示范。
2、行动内容
1)适宜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器具研发与应用
开发一批适宜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小型、可移动的检验、检查、治疗设备及与适宜技术配套的试剂、器械、仪器;选择适合地方需求、社会效益突出的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建立适宜技术信息网络。
2)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蓝卡工程)构建与应用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攻克一批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国人个人健康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信息模型和功能模型,包括涵盖国人六大系统健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七类重大疾病或状态预警指标体系和数据库、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和疾病预警模型、健康信息存储卡等,为普及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实践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及改善重大疾病的预防和诊疗现况提供技术支撑。
3)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与应用
研究我国不同地区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及科技资源配置需求,建立适宜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示范模式,明确其硬件设施、科室设置、床位数量、人员配备、药品储备和医疗仪器设备配置等相关标准,对全国的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4)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短期脱产、函授等形式培训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队伍,使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一专多能,适应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5)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研究与示范
针对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集中等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对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出统筹规划,研究和示范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6)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20~30个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健康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示范。
(五)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针对全民健康科技需求,筛选医疗卫生保健等科技知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健康科技高峰论坛,建立全民健康知识网络平台,提升健康意识,促进科学生活。具体目标为:
——筛选300~500项医疗卫生保健等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传播,到2010年,目标人群的覆盖率达到80%;目标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30%,目标人群的行为形成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15%;
——定期举办“健康科技高峰论坛”,将其办成一个品牌论坛。
2、行动内容
1)健康基本知识、理念及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普及(包括人体正常健康指标及临床检查指标相关知识普及);
2)重大疾病预防知识普及;
3)常见病、多发病预防知识和安全用药知识普及;
4)重大灾难性事件公众逃生、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普及;
5)食品安全及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知识普及;
6)避孕节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妇幼保健知识普及;
7)常用药品安全和合理用药知识普及;
8)适量运动相关知识普及;
9)特定人群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普及(流动人口、儿童青少年、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牧民、易发洪涝灾害地区居民);
10)结合世界艾滋病日等宣传教育日,开展公众健康普及宣传活动;
11)在民族地区使用汉语和民族语言、文字普及健康基本知识;
12)健康科技高峰论坛;
13)建立全民健康知识网络平台。
(六)人口安全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开展环境与人口关系的研究,研究并推广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人口安全关键技术,控制人口数量,降低出生缺陷发生,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具体目标为:
——明确3~5种重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
——研发10~15种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新技术;
——开发5种长效和短效避孕新药物、新器具,1~3种绝育新技术、新方法,1~3种人工流产新技术、新方法;
——综合评价5~8种常用避孕节育技术方法。
2、行动内容
1)节育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重点开展新型宫内节育器、高清晰宫腔操作可视系统、非堵塞性男性绝育技术、女性绝育新技术、长效埋植避孕剂、外用避孕新药、低剂量口服避孕药、阴道避孕环的研究;开展透皮避孕贴膜、人工流产新技术、男性免疫避孕制剂以及避孕节育手术并发症防治技术等研究;开展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综合评价、应用规范和大规模的人群队列推广示范研究;开展避孕节育技术方法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监测和评估研究。
2)重大出生缺陷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开展胚胎早期发育的调控、重要组织器官发育、人类生殖控制的分子机理、遗传性精神神经系统出生缺陷和先心病等出生缺陷的致畸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开展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研究;开展干细胞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出生缺陷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开展重大出生缺陷主要环境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临床为基础的现有综合防治技术干预效果的评价、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为基础的出生缺陷人群监测与综合干预模式等研究;建立全国性的遗传病诊断高技术平台,为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新药创制,大药改进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大幅度提高药物创新能力,加速我国成为医药科技强国,医药产业大国。具体目标为:
——研发创新药物30~50个;
——选择20~30个市场份额大的药物进行技术改进;
——构筑5~10个创新药物研发的大平台,建立或完善一批临床前专业性单元技术平台、30~40个药物临床评价研究平台;
——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培育一批依靠创新引领、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2、行动内容
1)新药研制及推广
围绕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肿瘤瘤谱,研制出包括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在内的各种抗肿瘤药物;针对高血压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研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根据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机理,研发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机制不同的新药;研发药物顺应性好的胰岛素类新剂型、新制剂和具有新型作用机理的降糖药物;寻找抗抑郁药的作用靶点,获得治疗抑郁症的新药;研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重组蛋白及小分子多肽药物;研究抗耐药菌新药、抗结核杆菌(包括耐药菌)新药以及抗真菌感染的新药;研发结构新颖、作用强、对病毒耐药有效的核苷类似物及针对HBV核壳蛋白的抑制剂,以及抗艾滋病和禽流感的新型药物。
2)大药改造及应用
选择现有8~10个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进行研究和技术改造,培育4~5个市场大品种;选择5~8个临床效果可靠、市场需求量大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出2~3个大品种;选择5~8种作用显著、市场需求大、我国急需的品种,突破关键技术,形成2~3个药物大品种。
3)新药研发平台建设
建立5~10个按地区布局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大平台;建立8~10个比较系统的药物筛选平台;建立和完善15~20个抗心脑血管疾病、抗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药物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建立和完善8~10个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建立和完善10~15个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平台;强化和完善30~40个药物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立和完善8~10个生物技术新药中试放大及分离纯化技术平台;建立和完善4~5个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建立2~3个国家新药研发信息与策略平台;建立4~5个释药系统技术平台。
4)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需求,选择优势企业,组建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药物研发基地,抢占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5)打造医药企业“航母”
通过兼并重组,打造医药企业“航母”,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力争打造千亿元的医药企业。
6)建设创新孵化基地
以企业投入为主,逐步建成装备先进、技术完善、功能配套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切实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集成创新的组织者,促进规范化的推动者。
7)建设科技工程中心
建设一批以政府为主导,以“创新、产业化”方针为指引,具有明确创新目标的工程中心,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
8)加强GMP国际互认
立足于国际竞争战略,培养一批国际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迅速提高我国GMP的实施水平,树立先进管理理念,促进制药工业发展,促进管理、技术的创新和GMP国际互认,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医药国际合作纲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保持并加强中医药科技世界领先地位。具体目标为:
——筛选10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出10种以上重大疑难杂症的综合治疗方案,推进中医“三名三进”工程;
——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规范;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建立15~20个中药药材种植基地和产业基地,推进中药“三名三保”工程;
——研制2~3个Ⅰ类中药新药,开发出一批疗效显著的中成药;
——加强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院,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2、行动内容
1)推进中医“三名三进”工程
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百姓的中医药接受度等情况,筛选100项农村和社区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加强推广应用;提出10种以上重大疑难杂症的综合治疗方案,向社会推出一批疗效显著的中成药;推进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
2)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规范
完成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制订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和规范,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3)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服务能力。
4)推进中药“三名三保”工程
开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与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开展区域性道地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体系和共性加工技术的研究,建立15~20个中药药材种植基地和产业基地;建设区域性中药创新研发平台,开发并推广2~3个Ⅰ类中药;建设中药研发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构建中药产业区域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联盟;大力推进生产名药、创办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的“三名三保”工程。
5)加强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加强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构建1~2个研发平台,建设1~2个开放式民族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1~2个民族药临床评价研究平台,建设民族药物种植、养殖产业基地,保护珍稀民族药药材资源;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院,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
(九)医疗器械国产化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创制新型、适用医疗器械,加速提高医疗器械国产化。具体目标为:
——突破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20~30项;
——开发高技术核心部件15~20个;
——创制10~15个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建立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研发基地,培育10个以上可持续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2、行动内容
1)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研制与应用
开展多层螺旋CT扫描装置、高性能中场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直接数字X线机等一批尖端数字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研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在中国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新产品。
2)人体功能状态监测分析技术与装置研制与应用
研制、推广1~2种可靠性高的低负荷传感器系统及其相应生理信号检测处理技术装置,初步建立可评价应激、疲劳等人体功能状态辨识的指标体系。
3)新型急救设备研制与应用
开展呼吸机、自动除颤器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攻关,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在中国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和适用于家庭及各类现场的急救、治疗新产品。
4)外科手术装置研制与应用
重点对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进行攻关,力争在相关新产品、系统的开发方面实现突破,并使之与国际同类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满足国内临床及现场医疗、救治领域的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临床检验和分析技术及仪器研制与应用
开发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的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及其它临床检验产品,应用于临床早期、快速、以及便于现场应用的检测技术等。
6)医学信息系统研制与应用
发展适用于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救援医疗、医院等实际应用的技术系统,如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护技术、社区卫生保健与服务的信息系统、救援医疗信息系统、数字化全病区医学信息监测和控制系统等。
7)心脑血管介入诊疗器具材料研制与应用
重点发展心脑血管介入诊疗器具,优先开发防止再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具;制造介入器械的关键生物材料如导管材料、支架材料、栓塞材料等。
(十)全民健身科技行动
1、行动目标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不同人群的健身方案,为全民健身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目标为:
——攻克体质测量和评价、运动风险评估等一批关键技术;
——开展运动健身器材智能化、中国传统健身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建立全民健身信息系统,为建立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和服务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2、行动内容
1)体质测量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不同年龄人群肥胖、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评价指标和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运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究运动不足和运动过量的危害,以及筛查运动过程中的健康危险因素,为建立我国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健身中健康风险预警体系,为国民运动健身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国民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能量消耗模型建立与应用
针对我国大众日常活动、体力活动特征,以及体育锻炼方式的特点,重点开展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能量消耗的测量、评价等研究与应用。
4)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和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结合我国大众健身的现状,开展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和健身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最终构建全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5)运动健身器材智能化研究与应用
开展我国大众健身器材智能化的研究,解决健身器材与适宜运动处方的配合问题,重点解决运动健身器材的运动负荷确定和运动过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生产技术,提高我国大众健身器材的科技含量。
6)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
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全面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生长发育水平,身体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体质的综合水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健身指导系统。
7)中华健身术增进人体健康水平研究与应用
发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健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其增强人体健康的机理和机制,将传统健身思想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提高传统健身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8)全民健身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开展全民健身信息系统建设环境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应用框架体系;集成我国全民健身各类信息,建立全民健身数据库和信息处理系统;整合全民健身研究成果,提供全民健身信息服务。
四、实施措施
(一)多部门配合,联合实施
全民健康的提高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涉及到生活、生产、生态等多个层面,涉及到医疗、人口、质检等多个部门。行动计划的实施将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的方式,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实施上相互配合,联合行动,共同把全民健康的推进落到实处。
(二)全社会行动,共同推进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将力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紧密结合广大公众的健康需求,关键技术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并重,研究人员、临床人员、疾控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共同行动,与有关媒体及协会组织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全民健康。
(三)整合计划资源,落实科技行动的重点任务
按照行动确定的重点任务,整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计划,联合部门行业专项计划,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应用开发的协调发展,推进行动计划关键研究任务的落实。
(四)产学研结合,加速医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医药企业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加快以企业为核心的新药开发体系的形成,加速医药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产品保障。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部门分工及主要落实方式

一、疾病防治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教育部。
落实方式:
部分内容已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落实,将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中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二、药品安全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部。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落实。
三、食品安全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卫生部、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落实。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政策引导性计划中落实。
五、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参加。
落实方式:
重点在政策引导类计划中落实。
六、人口安全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落实。
七、新药创制,大药改进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科技部、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落实方式:
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工作。
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和国家863计划中落实。
九、医疗器械国产化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卫生部、科技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科技专项中落实。
十、全民健身科技行动
牵头部门:
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落实方式:
重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落实。

抚顺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政府


抚顺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2000-01-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政府采购质量,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要,以规范的方式和程序,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第三条 凡本市市直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有关单位(以下简称采购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活动的,均适用本办法。

财政性资金是指通过国家预算集中和分配的资金,地方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等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收取的资金。

第四条 市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是政府采购领导机构,负责制定采购政策法规,统一协调指导采购工作。市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下设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采购办)、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采购中心)、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和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采购办是政府采购管理机关,业务归属市财政局领导,履行下列职责: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政府采购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编制政府采购目录、预算;批复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负责政府采购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对政府采购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管理和监控。

采购中心是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接受采购办的领导,负责建立政府采购项目库及相应的信息系统,具体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以及对采购结果进行验收等 。

第二章 政府采购原则、程序和方式

第五条 政府采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效益的原则,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果。

第六条 政府采购应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新兴产业的产品要优先采购。

第七条 凡符合和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均应进行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招标机构要依据采购计划,通过市场调查,制定标书,公开发标,科学评标和公正决标,实施招标采购。

第八条 采购货物和工程所需材料时,在产品质量价格和功能基本等同的情况下,优无选购本市企业生产的产品,本市企业不能生产或产品质量、价格和功能确实不能满足需要的货物,可在市外选购;工程项目在施工费用和质量大体等同的情况下, 优先选用本市的施工企业,本市的施工企业不能施工的工程项目,可在市外选用施工企业;服务项目在服务费用和质量大体等同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本市的公共服务企业,本市的公共服务企业不能服务的服务项目,可在市外选用服务项目。

第九条 政府采购按采购方式划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谈判采购。

凡属于竞争性的采购项目,单项采购金额或一次批量采购金额较大的,一律由政府采购中心组织招标采购。对单项或整体工程总体招标的应事先报采购办,工程标底由投资工程管理中心会同采购中心共同审定 。招标采购由采购中心组织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标,或由采购中心委托经认定具备招标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 。招投标全过程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不属于竞争性的采购项目应通过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以及 商品和货物的质量、性能等进行比较后采购。

对一些小而散的项目 、应急项目等可采取采购中心或采购单位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择优采购。

第十条 政府采购按管理方式划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

对采购数量及金额超过一定额度、采购品种相对比较集中的,实行集中采购方式,由采购中心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或协议并实施采购。

对采购数量及金额低于一定额度 、采购品种又较多的或因某种原因不宜实行集中采购的,实行分散采购方式,由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或协议并实施采购。

分散采购的具体范围包括:单项金额小且采购项目散;虽具备一定数额但采购项目十分零散(如维修工程和在单项金额大的项目中需零散采购的项目);特殊原因和应急事件;政府对企业投入的资金,包括技术改造、环保补助、科技三项费用等 。

第十一条 政府采购方式和管理方式由采购办决定。

第三章 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

第十二条 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应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充分体现市场价格与采购商品质量最佳结合和降低采购成本等要求;必须依据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对用其它方面资金的,必须在落实资金来源、分清资金性质、确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编制。

第十三条 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的资金来源:市财力(含预算内、外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资金、采购单位自有资金和通过贷款、融资、入股、借支、垫支、担保、租赁、赊账等方式获取的用于政府采购事项,并需以财政性资金偿还的资金。

第十四条 财政局、采购办将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下达到采购单位 。采购单位编制本单位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其中建筑工程(含维修)的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须先报市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审查后,报采购办。

第十五条 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方法:

(一)财政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安排的相应资金来源以及政府有关要求,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单位、项目名称、资金来源、主要用途、预算额度等;

(二)采购单位依据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通讯采购单位自筹及配套资金,在搞好可研、论证和设计基础上,按有关定额和市场价格准确、及时 、规范编报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

(三)采购办依据有关资料汇编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批复项目计划和概算;

(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办法,财政局对其下达的预算要分清政府采购预算和非政府采购预算,部门预算中涉及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的按年度编报;有工程项目的采购单位政府采购计划和概算按年度分项目编报;

(五)政府采购年度预算和计划在市人代会批准后,即下达给采购单位,采购单位一般应在接到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通知后一个月内,上报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如因某种原因未完或年度过程中新增政府采购事宜,可自然顺延);

(六)市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在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或过程中,对应审查的工程采购项目、资金和工程中的二类费用要按采购单位上报有关资料,及时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采购办。

第四章 政府采购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政府采购管理实行使用者、管理者、付款者、采购者相互分离 、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在划清资金渠道、规范拨款程序的前提下,拨款坚持按采购预算、按采购进度、按资金可能、按手续制度办理的原则。

第十七条 政府采购资金实行专户专项管理办法,凡属财政部门直接管理的预算内、外用于政府采购资金和采购单位自筹配套资金,要按有关规定直接拨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第十八条 属采购单位全部自筹资金 、归还以前年度欠账或通过其它方式吸收的用于政府采购资金以及通过赊账、入股、租赁等方式构成政府采购行为的,采购单位必须提供项目计划及有关依据,经财政局、采购办审核批准后,可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 采购办或采购单位根据采购合同或协议 、有关规定将资金或定金拨付给采购供应商、待采购验收后,将其余待拨款项拨付给供应商。

第二十条 政府采购节省的资金按其来源和环节不同,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属全额财政拨款资金,由市财政部门统一调剂安排使用;

(二)属部分财政拨款和采购单位配套资金,按采购单位配套资金比例返还给采购单位;

(三)属采购单位全部自筹资金,由采购单位按有关规定自行安排。

第五章 政府采购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采购机构应建立政府采购项目库和档案,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运行和制约机制、规章制度和原始记录。规范、及时和公开确定采购方式,科学准确评定政府采购效益,严格政府采购考核、管理和监督。对按规定应委托采购单位的,采购办要认真审核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采购单位要按本办法有关要求 , 严格实施采购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集中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采购中心组织采购单位验收;分散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采购单位进行验收。采购单位应严格采购资产管理,建立采购验收、安装及使用情况等方面记录。

第二十三条 市财政局和采购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主要检查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活动是否按照政府采购计划进行; 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政府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被检查的单位须如实提供检查所需的有关文件、资料。

第二十四条 政府采购工作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政府采购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控告和举报,有关部门对举报应及时核实处理,并对有功人员予以奖励。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 采购办随时受理关于政府采购工作的投诉,并进行必要的调查,发现违法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据本办法进行处理。

采购办对所受理的投诉于受理之日起15日内书面答复投诉人, 必要时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六条 对严重违反本办法的政府采购活动并有可能给国家、社会及当事人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可能导致采购无效的,采购办应责令采购机构中止采购。

第二十七条 对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违反本办法或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通过招标形式进行政府采购,有下列行为之一,给投标人、采购单位、招标机构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非招标机构或未经采购中心批准,擅自组织招标的;

(二)开标前泄露标底或采购预算的;

(三)与招标机构、采购单位、投标人串通而进行虚假投标的;

(四)在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并事先商定投标价格或合谋使特定人中标的;

(五)向采购单位、招标机构或投标人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 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和特殊情况,由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予以协调处理。

第三十一条 各县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采购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原《抚顺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3月4日市政府令第55号)同时废止。